法官的案头好友、精神家园——祝贺《杭州审判》创刊二十周年
她是法官总结审判经验、探讨实务问题、交流司法技能的调研平台;她始终秉持服务审判、服务法官、服务基层的办刊宗旨;她紧紧锚定开展应用法学研究的目标定位;她努力为执法办案工作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
她就是杭州法官的案头好友、精神家园——《杭州审判》
砥砺耕耘二十载,桃李芬芳正芳华。《杭州审判》2001年创刊以来,在杭州中院党组的领导下,在编委会和全市法院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走过了20个春秋,目前刊物的影响和辐射面在全省乃至全国法院系统不断扩大,2018年在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的全国法院期刊评选中更是获评全国法院优秀期刊。
值此创刊20周年之际,《杭州审判》编辑部组织了“我与《杭州审判》”征稿活动,邀请广大读者、作者及其他参与者讲述自己与《杭州审判》的故事,回望初心,共展未来,得到众多法院同仁的热情反馈。我们一起来邀请了围绕在《杭州审判》周围的编辑、作者、读者,听一听他们和《杭州审判》的故事——
以刊聚贤 播火传薪
邓兴广
杭州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曾任《杭州审判》编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
先后在《法学》、《政治与法律》、《人民司法》、《人民法院报》等发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近20篇,具体组织实施最高人民法院重大调研课题4项。曾获评全国法院调研工作先进个人。
《杭州审判》自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20个春秋,刊物的影响和辐射面不断扩大,2018年获评全国法院优秀期刊。我作为曾经的责任编辑、“领衔”编辑,为刊物的传承发展尽了心、出了力。曾组织策划了数十个不同内容的研究专题,修改编发了数百篇不同水平的稿件,对于每期聚焦什么主题,形成什么专题、关注什么问题,均精心构思,合理布局,努力突出杭州法院特色,打造杭州期刊品牌。以《杭州审判》为平台,发现和汇聚了一批优秀调研人才,并形成涵盖法院学术讨论、重点课题管理、参阅案例编报的四大调研平台,助推以法官学术调研能力为依托的审判能力现代化建设发展。期待《杭州审判》更上层楼,我永远乐意以一个老编审人员的身份为刊物的未来发展鼓与呼。
食而后知味,下笔而后成章
曹 静
杭州中院刑一庭法官助理
与杭州审判结缘6年,在杭州审判发表文章《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再认识》(2020年)。在《人民司法》发表文章2篇,曾获2020年度浙江法治论坛征文三等奖、全市法院第二十届学术论文征文三等奖。
我与《杭州审判》,或者说工作后与调研的关系,类似食而后知味的过程。我在《杭州审判》发的第一篇文章,是先投《人民法院报》未被采用,再修改完善后投稿。正如研究室王莉主任鼓励大家踊跃投稿时说的,把《杭州审判》当作练兵场和演武场!金乌逐玉兔,案案无已时,我们常常戏称自己为“司法民工”,但办案又岂是简单的和泥、搬砖,每一份裁判文书都是一所房子,迥然不同或大同小异,凝结着或显著或不彰的匠心。何以辨别真伪、何以衡量轻重、何以区分故失,称量正义、定纷止争,在裁判文书里,也在裁判经验的总结升华里。工作以来,《杭州审判》成了最亲密的案头老友,每收到一期都是一次提醒,也是一种欣喜:赶快看看同行的思考到什么深度了,是不是又有审判智慧可以借鉴,自己是不是也能为他人分享一点思索和心得?《杭州审判》二十年风华正茂,就让我们以此刻为起点,来安置那些有关调研的“十年事”和“寸心知”吧。
初见惊喜,再见感恩
管毅楠
萧山法院民二庭员额法官
与《杭州审判》结缘6年,在《杭州审判》发表的文章有《冯某诉童某相邻关系纠纷案——相邻关系中容忍义务的理解》(2017年)、《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行为的可诉性分析——司法介入行政权的法益权衡》(2020年)等。参加2018年中国法学会青年法学论坛,提交文章《新形势的基层生态与人民法庭治下“枫桥经验”的再发展》。
《杭州审判》凝聚了杭法人二十载的智慧结晶,工作六年时光里已经悄然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在参与办理疑难案件的过程中,如想起《杭州审判》上有法官与自己观点相近,我会有更大的信心向当事人释法说理。而当与《杭州审判》上的观点相左,也更会激发我的思辨精神,促使我在文书论理过程中更加慎重。与《杭州审判》二十年丰富沉淀的岁月相比,我只是一名才疏学浅的晚辈,我庆幸的是在我入职之后马上就能发现这个宝藏。在碎片化阅读的浮躁时代,只有《杭州审判》这样兼具理论性、思想性和可读性的刊物才能历久弥新。《杭州审判》仿若一汪清泉,平静我的浮躁心态,滋养我的学术能力,充沛我的写作热情。也借此机会感谢《杭州审判》的编辑们,祝《杭州审判》越办越好!
审判调研指明灯 思想成长引路人
白春辉
杭州市临平区人民法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团委副书记
与《杭州审判》结缘5年,在《杭州审判》发表的文章有《违反广告法的虚假宣传行为并不必然构成欺诈》(2017年)《年轻律师为主体的市场化调解路径探析》(2018年)共2篇。在《人民法院报》《中国审判》、省高院《法院调研》、《浙江审判》等刊物发表文章10余篇。曾获第三十三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三等奖,全市法院第十八界、第二十届学术论文征文二等奖。
《杭州审判》于我,不只是同行的学术好友,还是思想成长进化的引路人。初入法院的我,就对参与办理的一个新类型案件有了不同认识,经过详细梳理后,一鼓作气撰写了9000余字论文,并顺利刊发,这激励着我对新类型问题保持好奇、研究分析,而《杭州审判》就是这个观点争鸣的平台,我很感谢它。问题意识是做好调研工作必备的能力。既要分析真问题,过滤伪问题,当好“矿工”;又要经过深入分析,提出既有针对性又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好“军师”。而问题意识正是《杭州审判》始终坚守的,我很尊敬它。随着对调研工作理解的不断加深,我更加认识到发现解决问题,更好服务领导决策才是调研真正的价值所在,而这也是《杭州审判》孜孜追求的,亦是我始终追随它的重要原因。祝《杭州审判》越办越好!
拾级而上,清风徐来
曾祥龙
钱塘法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
与《杭州审判》结缘7年,在《杭州审判》发表过《教育机构侵权责任的确定》(2015年);《建设工程挂靠施工合同效力研究》(2016年);《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损害赔偿研究》(2017年);《抚养费请求权主体的扩张与处理》(2018年);《财产保全错误损害赔偿的保证人责任》(2019年);《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线索发现改进路径》(2020年);《房屋抵押权与居住权竞存时的效力认定与处理规则》(2021年)等文章10篇;在《人民司法》《人民法院报》《中国审判》《浙江审判》等刊物发表文章10余篇。曾获全省法院第二十六届学术讨论会三等奖、省法学会司法体制改革研究会2019年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家事裁判文书说理优秀征文三等奖。
调研是进步的阶梯。正如斯金锦院长所强调“调研工作对法院对法官而言是‘修内功’”,勤于调研,对法院的发展和法官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是打造学习型法院、养成专业型法官的一门必修课。作为杭州法院人,幸运的是,沿着调研的阶梯拾级而上,有徐徐清风般的《杭州审判》不期而遇,不时吹起无尽的思维涟漪,让写作者以更宏大的格局观照文章内容,以更细腻的笔端探寻字里行间。她不拘俗套的约束,只重内容的意义,为法院调研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交流平台;她内容精彩纷呈,每个版块的文章凤毛麟角,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谋依据。刊物的主编真诚而又独具慧眼,关心每一篇文章的下落,努力为辛勤的调研劳动成果找到一个温暖的家。今年是《杭州审判》创刊二十周年,20岁,正青春,愿你激扬的笔触描绘出更炫的杭州法院头雁风采;20年,正当年,愿你深邃的思考指点出瞩目的杭州法院美好明天。《杭州审判》,祝你生日快乐!
我与《杭州审判》的“十年之约”
黄赛琼
富阳法院民四庭副庭长
与《杭州审判》结缘10年,在《杭州审判》发表《刍议尸体权》(2011年)、《破产职业共同体构建视角下试论管理人辞任的应对》(2017年)、《智慧法院背景下浅析破产财产变价方案的选择》(2018年)、《浅析破产监理人制度的构建》(2019年)、《后疫情时代破产审判的司法应对》(2020年)、《企业破产视域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机制研究》(2021年)等文章9篇,在《中国审判》《人民法院报》《浙江审判》《法院调研》等刊物发表调研文章20余篇,15篇论文分别获得中国破产法论坛、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东南破产法论坛等学术征文一、二、三等奖。
说起我与《杭州审判》的缘分,应该追溯到十年前,也就是2011年,那一年《杭州审判》十岁,而我还不到三十岁。那年药家鑫被执行死刑,网络上热议药家鑫尸体的归属问题。《刍议尸体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撰写完成,并于2011年9月20日在《杭州审判》2011年第3期刊出。这是我的文章第一次在刊物上发表,《杭州审判》仿佛一双无形的手,打通了我在写作上的“任督二脉”。而我也在那时单方定下了与《杭州审判》的“十年之约”。时光荏苒,从 2011年到2021年,一下走过了十年,我们也迎来了《杭州审判》的二十岁生日。这十年间,我埋头纸间耕耘,十年磨砺只为精益求精。随着一篇篇文章的发表,我履行了对《杭州审判》的单方承诺。如今,虽然我已年近不惑,而《杭州审判》却正值桃李年华,但我坚信,我和《杭州审判》的下一个十年肯定会更加精彩。在此,我要和《杭州审判》再许一个“十年之约”。
越是憧憬 越要风雨兼程
马嶙侃
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
与《杭州审判》结缘7年,在《杭州审判》发表的文章有:《谦抑性视角下刑法解释学的实践运用》(2015年)、《智慧法院背景下浅析破产财产变价方案的选择》(2018年)、《试论破产强制体系的构建》(2018年)、《破译推动诉源治理实质化运行的“破产密码”》(2019年);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有:《浅析金融债权人权利行使的优化路径》发表于《中国审判》(2020年),曾获全省法院第二十五届学术讨论会征文研讨会二等奖、中国破产法论坛征文三等奖。
与《杭州审判》相遇,恰逢我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实现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的转变。第一篇文章的发表,为我在书本中“学”、在实践中“行”、在纸笔中“思”的过程盖上了“肯定”的印章,激励我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大步前行。“痛并快乐”的文章构思过程成为最挠人心的体验,熬夜写文的场景也成为最难忘的回忆。在此过程中,我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之人,以文会友、以文促学,我们结成了最坚实的写作“盟友”,在相互鼓励和督促中,一同进步。我与《杭州审判》共同走过的岁月,即是我成长的最好见证。给我鼓励,给我勇气。让我懂得,越是憧憬,越要风雨兼程。20岁,你已风华正茂。新的起点,扬帆再起航!
温馨提醒
《杭州审判》第77、78期开辟“我与杭州审判20年”专栏,更多精彩故事邀您共读。
回答时代课题,彰显法官形象
突出杭州法院特色,打造杭州期刊品牌
祝《杭州审判》20年生日快乐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